同声传译设备的发展进程?2019-04-15 11:46浏览数:124次
同声传译机器设备的出现源于20世纪20-30年代期间一个名叫芬利的美国人,他是一名工程师,有一天想到了一个同声传译体系,然后找到了IBM总裁托马斯,两人一拍即合将这种技能注册了,还申请了专利。其实了解同传体系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这里面没有任何技能内容,基本上便是两根信号线。 所以这个东西一向推销不出去。知道纽伦堡审判,审判中引入了同声传译,也就用了这种体系。所以世界上第一次正式有了同声传译可以说是纽伦堡审判这个标志性事情。 一个好的同传是需求了解说话人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言语说出来的。可是由于翻译始终在听说话人的言语,所以很有可能很快就连自己的的话也不会说了,由于他需求大脑思考自己应该怎样说。 在学习的时候,译员应该学会将两者分隔,专业上叫做“分神”。可是大多数人自然是很难做到这样的。试想一下,即便是做笔译的,咱们也要常常细心的揣摩到底原话是什么意思,要怎样才能翻译的奇妙。而同传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当然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译员说话的时候,不但要不断地说话,还要一起确保自己说的话都是接连的,前后逻辑接应的。也便是必定要有思想上的连贯性。 闻名学者Marianne Lederer在《同传理论基础》一书中对同声传译的细分进程做出了论述。她将同声传译分为8个重要进程: 听 对言语的了解 把言语变成概念 依据认知回忆表达 整体环境认识 听觉控制 代码转换的翻译 想到特别词语 想象一下,其实咱们的替换传译中也会有这个进程,只不过是同传就无限制的缩短了这个进程, 那么便是你在不停的快速的转化所有进程! 学习了替换传译以后,需求做的是将整个进程更快速更有用的应用在同传中。可是要做到没那么简单。你要知道你时间都在听外语,然后要时间都在说母语。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进程,没有对外语和母语达到十分熟练地程度,要做到是很难的。 上一篇: 翻译软件能翻译出文化吗?
下一篇: 会议室装修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
联系电话:18702815168
电子邮箱:jiun@nuiao.com